他以山为伴、以林为友,踏遍了四省280座大小山头,与100多个乡(镇、场、区)的山林结下了不解之缘,花费16年时间,采集植物标本3.98万余份,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民营植物标本馆。
他含辛茹苦、无怨无悔,把自己宝贵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青山,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市大型林业调查任务,并将自己珍藏的精制蜡叶标本12800份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
在第30个植树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近了这位56岁的老人——谭策铭。
远近闻名的“植物迷”
走进谭策铭的森林植物标本馆,一排排柜子里装满了各种蜡叶标本,还有浸泡的奇葩异果,赣北山脉的各种植物,他这里几乎应有尽有。
谭策铭,1968年初中毕业后下放到九江县沙河乡泉塘村务农,1978年考入了江西农大林学系。在10年的知青生活中,他接触了不少森林植物。进入大学之后,谭策铭又因为热爱森林植物学,4年在校期间常利用假期上山采集、制作野生植物标本。1981年大学毕业以后,谭策铭回到九江县林业局从事林业工作。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谭策铭就利用到外面进行资源调查的机会,到处采集植物标本,并带到家里细心珍藏。每次外出调查回家,他都要瘦上一圈,妻子心痛得叫他不要出去了,他却指着采集回来的标本说:“我爱它们”。然后,就躲到房间里对标本进行整理、换纸、压干、消毒、鉴定等工作。一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已是破了又破,黏了又黏。有的植物自己无法鉴定时,他就背着标本到处找老师请教,直到弄清楚为止。本县范围的山跑遍了,植物看够了,他就背起行囊到邻县的山上寻找植物,向当地山民讨教,并将不同地区的植物生长特性逐一进行记录。
谭策铭对植物的执著热爱,让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植物迷”。
历尽千辛采集标本
采集野生植物标本,越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就越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攀武陵岩、爬五梅山、走垅港、翻幕阜山……为了采集珍贵的标本,谭策铭先后几百次深入赣北、赣西北地区九岭、幕阜山脉。渴了就喝口山泉,饿了就啃口干粮,高山温差加上疲劳让患有气管炎的他咳血,手、脸、脚也不知道被荆棘划出过多少道口子,身上常常被蚊子、蚂蚁咬得红一块、肿一块;夏天带的干粮变馊变酸了,他就忍饥挨饿;进入无人区,他就在河滩上搭帐篷过夜,山野深处动物的嚎叫常让他心惊肉跳,但他为了心爱的植物标本事业无怨无悔。
一次在靖安三爪仑采集标本,突然遇上山洪暴发,谭策铭和同事就站在暴雨中1个多小时不敢动弹,在过一个山涧时,差一点被卷进龙潭,看着辛苦采集的两袋标本被山洪卷走,他奋不顾身地想冲上前去,幸好被一旁的同事拉住。还有一次,谭策铭和开云课题组一行从武宁县上汤乡翻越1500米的九宫山,这座山温差大,他患上重感冒,但为了把这次任务完成,他一直坚持了7天才下山,到家后就病倒了,感冒转成了气管炎,在家休息了半个月。
就是这样,谭策铭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对森林植物的了解,每年采集的标本都超过2000多份。
首创民营标本馆
随着采集标本的增多,谭策铭创办一所属于自己的植物标本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1992年11月,有着林业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谭策铭,离岗开始创办一家民营植物标本馆。10多年里,他先后自筹资金15万余元用于标本馆场地建设、新增标本柜、书籍资料等工作。他的执著和热情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来九江县考察后,报请省科学院批准,将谭策铭创办的植物标本馆命名为九江森林植物标本馆。截至去年底,该馆已积累保存精制蜡叶标本241科3310余种,是赣北地区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套野生植物标本。九江森林植物标本馆作为全国第一家民营植物标本馆也被列入全国318家重点植物标本馆之一,已累计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输送标本7800余号、15000余份,在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输送标本的排名中,江西排第三位,而该馆占江西总输送量的89%,大大地充实了江西省植物标本在中科院标本馆的馆藏量。
此外,谭策铭还先后承担了省、市、县多个植物调查研究课题,并完成了一部28万字的《九江森林植物标本馆馆藏标本资料汇编》及馆藏标本计算机管理的全部资料输入工作。为了让标本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研究,谭策铭把自己10多年来含辛茹苦收集的12800份正号标本连同一部《汇编》无偿献给了国家,由九江市林业局接受了这批标本。
谭策铭说:“植物是人类的财富,要开发利用植物就必须先认识植物。我要力争使馆藏标本达到5万份,到时候把标本馆捐献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