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云生活服务中心和公路隧道口旁边,有个青年教工宿舍区,小地名叫“板栗园”。原来那里是无名之地,地处“芭茅岭”,据当地人说,最早此地叫“老虎窝”,因此地地形形似老虎卧榻之地而名。1963年,共大总校承担了中央农垦部板栗研究项目,到1988年,在东至牧医系,西至飞机厂苗圃(现在的南区学生宿舍),包括现在的生态园,这个区域内都种植了大量的板栗树。此区域内种植有大量好吃、果大的优良板栗,因此师生每年盼望秋天早点来,好去板栗林捡板栗果来吃,在师生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2000年后,因经开区的开发,板栗树已经几乎绝迹。但开云师生凭着美好的记忆,把这个小小地名口口相传,以致成了今天的“板栗园”。
1960年左右,当时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搞联合反华,国内外形势比较紧张,为此全民练兵,准备打仗。在“备战备荒”的严峻形势下,加之历史上有灾年救荒和战时充军采用板栗的记载,于是,1963年中央农垦部给江西共大下达了一个研究和种植板栗的科研任务。
开始板栗研究时期。1962年,林学系主任周蓄源教授受中央农垦部王震部长委托,于1963年主持农垦部下达的“丘陵红壤板栗栽培研究”科研课题,建立板栗品种基地,大力发展板栗品种引种试验研究,并在共大总校苗圃二队和学校西面种植了大量的板栗(二队老飞机场苗圃:指的是牧医系到紧固件北面一带的区域,为民国时期的飞机场;一队燕子山苗圃:指的是现在的南区学生宿舍至团校一带)。1966年1月和1969年10月,农垦部部长王震视察江西共大,并且参观了板栗研究基地,了解板栗品种引种和试验研究情况。
从1963年到1972年,近十年间进行了连续试验,期间以引种、栽培,摸索种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研究经验为主。1963年以来,共大总校逐年对江西板栗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主要经济性状(成熟期、丰产果、抗性、品质和产量等)进行通过比较鉴定,得出江西板栗约有20多个地方品种。主要是:龙南大毛栗、宜黄紫油光栗、靖安桂花栗等,除德安磨溪栗外,其它均为实生栗树。
引种板栗新品种,进行攻关。1972年左右,江西共大总校园艺系合并到林学系,成立了果茶教研组,吸收了新的科研骨干(如范帮文、罗舜炯等),加强了科研力量。总结了科研经验:以往种植的栗树苗多是实生苗,而实生栗树达到结果年龄,需要经过童期阶段,少则十几年,多则二十年以上结果,故实生栗树结果迟,而且实生群体后代遗传基因分离,后代性状不稳定,导致后代外观、大小、品质好坏不一致,加之管理粗放,严重影响栗果产量和品质,因而,板栗结果迟,结果少,果实小的原因,主要是品种问题。
1974年江西省科委和林业厅下达了江西共大总校板栗品种选育的科研课题。江西共大总校课题组,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共引入省内外板栗品种30余个,经过10余年的系统对比,鉴定其中10个为优良品种。引入品种主要来自江苏、湖北、河北、山东以及江西龙南、靖安、宜黄等几个主要产区。总计有:焦扎、青扎(青毛软刺)大红袍,江西德安磨溪栗、靖安中秋栗、宜黄毛栗等32个品种。其中,短毛焦扎、九家种、薄壳、大红袍等评价很好,在红壤丘陵地丰产,品质较佳,宜菜食和炒食用。
采用新技术的增产效果明显。江西是种植板栗较多的省份,据1947年不完全统计,全省栽培面积为22.72万亩,产量约855.25吨,平均亩产7斤左右,但良莠不齐,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从1974年始,课题组开始采用板栗高接换种新技术,至1981年就达亩产62斤。1981年后,经过板栗高接换种以及提高栽培技术,普遍做到了板栗栽后3-4年可以结果,7-8年后大量挂果,亩产可达600-800斤。
科研成果丰硕。1988年10月在江西科委主持召开的“江西板栗品种研究及其开发利用”鉴定会上,经省内外专家、教授鉴定,开云十大优良品种是:赣农77-1(原短毛焦刺品种中选出),赣农77-2(原青毛软刺品种中选出), 赣农77-3(原处暑红品种中选出),赣农77-4(原九家种品种中选出),赣农77-5(原大红袍品种中选出),赣农77-6(原罗田早熟品种中选出),赣农77-7(原罗田中熟品种中选出),赣农77-8(原大底青品种中选出),赣农77-9(原薄壳品种中选出),赣农77-10(原毛板红品种中选出),上述品种适应性强,结果早、丰产稳定、坚果大、具油光泽、外观美、肉质细、带糯质,味甜有香气。
发现优良品种“金坪矮垂栗”。金坪矮垂栗系是1975年由江西板栗选种组,在金坪垦殖场(现在的峡江县金坪华侨农场)发现的。从当年起,在学校和金坪垦殖场的支持下,经过科研组多年连续观察和科学试验,确认该株板栗为遗传变异株,性状稳定可遗传。该株具有明显的“矮垂”特点:树冠低矮(高不到两米,冠幅不到两米),倒披下垂,无明显主干,结果性能良好,故定名为“金坪矮垂栗”。板栗矮化是育种选育上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金坪矮垂栗”的发现为江西发展板栗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6年1月中央农垦部部长王震视察共大板栗试验
作者:开云 刘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