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森,1896年8月生于江西省临川县罗湖乡墩上村。1921年毕业于北京国立京师大学堂农科,获学士学位。1922-1951年任教于江西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国立中正大学、南昌大学。1951-1952年任湖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1952-1968年任江西农学院农学系教授。1969-1975年任江西共大总校农学系教授。
年轻时具爱国之心,立志兴农救国。1921年大学毕业后,王云森任教于江西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主讲土壤学。同时他还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状况。鉴于当时江西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农业经济凋敝,农民生活贫困,他于1924年发表了《怎样来改进江西农业,繁荣农村》万言书,并建议当局成立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统一领导机构。不久,江西省成立了三位一体的农业院(相当于现在的农业科学研究院)。
1940年,王云森调任中央农林部江西农管处任技正,兼农林部江西泰和麻业改良场场长,以改良麻作为主。同时开展土壤改良工作,经过4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受到普遍的好评,当时的中央农林部嘉奖他做了“没有人做过的事业”。他在江西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任职期,学校的大门上竖立起“明农救国”的匾额,鼓励学生学农务农,为农业科学的发展,国家的富强贡献一生!
从青中年到耄耋,矢志不渝,醉心研究中国土壤史。王云森在京师大学堂就读时,目睹学校崇洋媚外之风盛行,很多课程盲目搬用外国教本,土壤学也不例外,讲的都是外国土壤,脱离中国实际。为此他矢志改变这种局面,决意编出一本中国自己的《土壤学》。他利用课余和假日钻进图书馆,翻阅文献,搜集资料,赴农村考察,总结群众经验。一边参加勤工俭学,一边认真编写,终于在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编写的《土壤学》。这是我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土壤学教科书,被当时的大专院校和高级农业技术学校选用。
王云森的《中国古代土壤科学》一书,动笔于1950年代中期,脱稿于1970年代末期,历时二十多个春秋,他夜以继白地发掘整理我国古代土壤科学遗产,撰写了《中国古代土壤科学》,于1980年出版,生动践行了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云森学生时代写的那部《土壤学》中,引用《周礼》(郑玄注)中的“万物出生焉则曰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甲壤”,第一次把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区分得一清二楚。而《中国古代土壤科学》一书,则开拓了我国土壤科学史研究的先河。
成就非凡,誉为“中国土壤科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古代土壤科学》总结了我国几千年来土壤科学的成就,提出了若干宝贵的学术观点,其中主要包括:一是阐述了中国古代关于“土”和“壤”的科学意义,对土壤的定义提出了明确的见解;二是突出了人类耕作活动在土壤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提出土壤不是死的客体,而是一个独特的、有生命的自然体的观点;四是发掘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土壤肥力“常新壮”的理论;五是提出从生产实际出发,以“土宜”和因地制宜为生产原则,作为依据提出土壤分类学观点,论述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六是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认土、用土、改土、养土等方面的经验。该书受到国内土壤学界的好评。经中国科学院东北林业土壤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南农学院和西北农学院等9个单位的11位专家、学者评审,一致认为该书是国内总结中国古代土壤科学成就的第一部专著,是我国科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大成果,对研究我国古代土壤科学和发展现代土壤科学,推动我国土壤科学走自己的道路和促进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81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选送这一专著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国际科技书刊展览会展出。1982年5月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中国古代土壤科学》社会效果良好。王云森至今忘不了西南农业大学侯光炯教授与他的一席话。1987年初夏,侯光炯来赣进行学术活动时特地拜会了王云森,当时侯光炯在全国和江西大力推广“半旱式耕作法”,表示就是受到王云森一书的启发。1992年,侯光炯的“半旱式栽培”获四川省人民政府10万元的重奖。侯光炯认为中国土壤科学实质上是一门生态系统学高学科,他多次希望王云森申请建立“中国古代土壤科学”的专门研究机构,把中国的土壤科学推向世界。
1975年王云森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离休,2002年王云森因病逝世于南昌,享年106岁。
王云森旧照
作者:开云 刘庆言